0371-86220001
新闻动态

在这里了解医疗相关的政府政策、法规等,更好地促进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回顾2022:数字医疗年度关键词
2023.01.04

时光匆匆,2023年已经到来。回顾过去的一年,数字医疗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因为政策原因,数字医疗得到了越多的推动。另外一方面,大数据、5G、物联网、AR/VR 等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数字医疗在越来越多的医疗应用场景实现落地。通过关键词的方式,我们整理出在过去的一年里数字医疗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1:云架构与互联网


云架构与互联网正推动新一阶段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医疗信息化经过多年建设已颇有成效。在政策、技术、需求等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医疗机构数据的互联互通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推动的效果十分明显。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 2021 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2018 年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平均等级为 2.72。自 2018 年评级指标发布后公立医院电子病例登记提升迅速,2021 年,三级公立医院的电子病历平均等级已至 3.83 级。2021 年,全国共有 71 家医疗机构通过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五级及以上评审,其中有 11 家医疗机构通过六级评审。可以说,公立三级医院已基本达成院内信息化的目标,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在 2022 年正在逐渐形成。


云架构信息化赋能基层及区域信息化进程加速。根据国家卫健委在 7 月发布的 《关于 2020 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分析情况的通报》显示,截至 2020 年底,国内二级医院在体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的电子病历系统功能应用水平分级评价中平均级别仅有 2.59 级。考虑到参加评定的医院仅占全国二级医院数量的一半左右,且还有大量基层医疗机构并未被纳入评测,实际的情况可能会更差。距离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电子病历应用水平平均级别达到 3 级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医院互联网化已成潮流。互联网医疗在国内已形成两大主力:由企业主导建设运营互联网平台,吸引来自不同医院的医生入驻,为用户服务的第三方平台;以及由医院尤其是公立医院主导建设运营,主要运用本院医生、为本院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的公立互联网医院。尤其在 2022 年,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诸多政策对于公立互联网医院提出了明确的指标,对其建设与升级的加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根据公开资料梳理的互联网医院信息显示统计,目前公立互联网医院在全国互联网医院中约占 70%,数量上已占据绝对优势;以大三甲为代表的公立互联网医院运营也开始渐入佳境。另一方面,随着年底疫情政策的调整,远程问诊及处方的需求暴增已成定局,互联网医疗或许将在短期内迎来一个小的发展高峰。这意味着,无论是互联网医疗平台还是公立互联网医院都对互联网医院信息系统有较大的需求。尽管压力巨大,但好消息是互联网医疗经过多年发展,已进化出不少可满足需求的互联网医院信息化系统。如奈特瑞互联网医院系统一样的典型互联网医院信息化系统可通过提供预约挂号、线上门诊缴费、图文问诊、视频问诊、远程会诊、AI 辅助诊断等方式助力企业流程优化和患者轻松就医,并集成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所有为患者提供的便民服务,帮助企业和医院加速互联网+医疗的转型及升级。


关键词2:AI 影像 


AI 影像在 2022 年迎来巨大突破。随着 AI 影像医疗器械审批细则越来越成熟,今年获批的 AI 医疗企业也创下新高。截至 2022 年 11 月,NMPA 共发出了 25 张 AI 三类证,是历年来 AI 三类证获批最多的一年。此外,新规下的 AI 二类证也有不少斩获。不过,由于产品的研发和审批都需要较长的时间,以及可获取用于算法训练的数据选择不多。行业的同质化水平也在不断加剧,大量产品集中在少数细分领域成为一个必然的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一些 AI 企业早早进行差异化布局,提前选择从其他较少有人关注的细分领域入局,也已经在 2022 年创造了 AI 影像的新突破。AI 影像适应症与支持设备全面开花。无论是所支持的适应症,还是所基于的影像设备,AI 影像获批的产品在 2022 年迎来了爆发:包括颅内出血 CT、头颈 CTA、多类型胸部骨折 CT、结肠内窥镜、脑缺血 CT 及 MR、青光眼眼底、肺结核 X 射线、颅内动脉瘤 X 射线等创新产品的出现都进一步拓宽了 AI 辅助诊断的 适用范围,展示了数字医疗的巨大可能性。


关键词3:数字疗法


数字疗法挺进临床,正在更多的适应症上生根发芽。2022 年,数字疗法正逐渐受到关注,并越来越切入医疗核心的临床医治。更为引人瞩目的是,借助多种数字技术的融合,数字疗法已经逐渐跳脱仅在个别适应症上有效的刻板印象,并在更多的适应症上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近乎无穷尽的可能性。


慢性疼痛逐渐成为数字疗法新的发展方向。慢性疼痛一般指某个部位长期的中度至重度疼痛,可能会抑制日常活动能力。慢性疼痛在全球有巨大的需求。


言语障碍概念在国内逐渐兴起。儿童发育迟缓和语言障碍是发病率最高的儿童发育性疾病之一。原发性语言障碍(即儿童没有其他发育障碍或神经发育性疾病,只有语言发育大幅落后)在 3.5 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发病率接近 20%,4 岁以上发病率为 7.4%~9.4%。继发性语言障碍则包括因患听力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脑瘫、整体发育迟缓等一系列发育迟缓/障碍而表现出语言障碍的儿童,发病率约为 3%。基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语言能力落后儿童数量十分可观。


在国内,言语-语言病理学这一学科发展刚刚起步(2013 年才正式进入教育部本科目录),且与耳鼻咽喉科、儿科学、神经科学、心理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多个专业学科密切相关,专业门槛较高。种种因素导致国内目前具备相应专业技能的临床专业人士稀缺。临床上,由于缺乏循证有效的评估工具和诊疗标准,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即使患儿得到正确的诊断,由于专业人才的稀缺,以及相应医疗及康复资源的匮乏,往往难以使用上述国际通用的、由具备专业资质的言语语言治疗师实施干预的模式,从而无法在更易起效的早期阶段介入。随着言语障碍学科在国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逐渐意识到数字疗法可以很好地为言语障碍诊断和康复赋能,并开始进入这一领域。比如,培声自主研发的 DREAM 儿童语言评估干预数字疗法系统就是率先被纳入国家卫健委 《精神障碍诊疗规范》的儿童语言评估干预数字软件工具,其指导个性化干预的初步疗效也率先在《中华儿科杂志》发表。


睡眠障碍数字疗法正在井喷。睡眠障碍其实是一种慢性疾病。1975 年,睡眠障碍首次被纳入国际疾病分类 ICD-9。ICD-11 则进一步引入了近年来有关睡眠障碍的研究成果。目前,睡眠问题已日益成为影响人们精神健康的重要问题之一 ——估算有约 3 亿人存在睡眠障碍,他们中的一部分最终成为了新增超过 7000 万抑郁症患者和 9000 万焦虑症患者中的一员。


近几十年来,针对各种睡眠障碍治疗的药物被引入市场。这些药物都对睡眠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同时,这些药物往往也应用于精神类疾病,为普通人群所排斥。越来越多的非药物睡眠障碍疗法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比如 CBTI(失眠认知行为疗法)。CBTI 是专门针对失眠的多模式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疗法、行为干预(如睡眠限制和刺激控制)和教育干预(如睡眠卫生教育)。该疗法主要基于睡眠障碍的 3P 模型原理——易感因子、诱发因子和维持因子而诞生。睡眠障碍患者可通过 CBTI 获得睡眠行为指导,学会正确认识睡眠及应对失眠,使患者睡眠得到稳定改善,具有理想的长期有效性。CBTI 可以有效避免药物对身体带来的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是更安全、更健康、更具普适性的失眠疗法,也是针对失眠最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


2022 年,大多数基于 CBT 技术手段的数字疗法企业都在尝试开拓睡眠障碍领域,也使得该领域成为数字医疗目前最火热的细分领域之一。


数字疗法填补过敏性疾病空白。据世界过敏组织(WAO)报告,全世界有 30%~40%的人被过敏问题困扰,过敏性疾病已成为世界第六大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则早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 21 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疾病之一。回望国内,受环境、生活习惯等影响,中国的敏性疾病患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据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调研估算,我国仅成人过敏性鼻炎患者数量就已高达 1.5 亿人。基于这种背景,普华有策《2021-2026 年过敏诊断市场专项调研及投资可行性评估报告》认为目前国内过敏诊断市场有望迎来快速扩容的发展机遇,原因在于我国过敏患者人数庞大,但检测率、就诊率较低使得国内过敏诊疗市场规模与患者数量不匹配。随着国家宏观政策持续推进、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疾病诊疗水平稳步提高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国内过敏诊断行业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预测 2023 年国内过敏诊断市场规模将达 9.3 亿元,2020- 2023 年复合增长率预计为 15%。


目前,已有数字疗法企业开始涉足过敏性疾病,并已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冰片医疗科技针对呼吸系统过敏性疾病的环境过敏原、刺激物评估和干预方法的数字疗法,已完成院内处方、OTC 和消费市场的全场景商业闭环,并与医院共建数字疗法(DTx)研发平台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应用平台,为持续研发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4: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使得智能院外健康管理渐成现实。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屡创新高,这使得我国慢病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估算,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 3 亿人,导致疾病负担已占到总疾病负担的 70%,所产生医疗费用的增长速度已经极大超过 42 我国居民的承受能力。同时,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严重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慢病管理刻不容缓。遗憾的是,对于慢病管理而言,最为关键的并非院内,而是在院外阶段。然而,由于缺乏持续准确的数据监测能力,院外健康管理只是一句空话。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呈现出亚健康状态。基于普遍拥有较高教育水平的背景,他们对于自身健康的了解和管理更为重视。正因为此,社区和居家健康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巨大。


从几年前开始,包括可穿戴等物联网技术就被认为将在院外健康管理中产生重大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具备医疗精度的物联网设备正在被陆续投放到市场上;同时,5G(包括 NB-IoT 等低带宽 5G 技术)技术的愈发成熟为数据的实时持续的传输提供了保障。


这些数字技术在2022 年的兴起和成熟,让慢病管理得到了新的解决办法,从而化解供给不足、效率不高等难题。2022 年,诸如院外慢病及健康管理、智能健康社区等以往被认为只是宏伟蓝图的应用场景已成为现实。借助对多种医疗健康物联网设备的组合应用,甚至打造出崭新的院外健康管理新模式。如京东方健康科技的数智康养解决方案就聚焦社区和居家多场景健康管理,通过健康物联网平台实现“人-物-服务”的智慧化连接并完成数字化健康社区的构建。它还将专业医疗服务与社区健康管理场 景有机融合,让优质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惠及社区居民。不仅如此,以往被认为天然与数字技术存在鸿沟的老年人也通过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实现了突破。比如,渐健家医通过对其产品生态最核心能力的 AI 数智健康大脑的进一步强化,实现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移动化、标签化、智能化管理,并将家庭医生、药械供应、医康养护服务端与老年居民、家庭医生、各级医院、监管部门等进行无缝链接。


关键词5:数字医疗细分领域技术融合


数字医疗细分领域技术融合大潮风起云涌。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往往是数字医疗得以落实到越来越多应用场景中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数字疗法的背后涉及了大量数字技术,如无线网络、传感器、微处理器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云计算及大数据、VR/AR/MR 技术等。这些数字 43 技术与数字医疗的结合也是 2022 年数字医疗的一大看点。


XR 在越来越多的应用场景得到应用是2022 年数字医疗的一大趋势。XR 是包括 VR 在内的几种技术的统称,目前主要有 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和 AR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两种技术。两者有一定区别,VR 是通过头盔将用户与现实环境隔绝,让用户沉浸于计算机生成的纯虚拟数字环境中。AR 则是在真实环境中增添或者移除由计算机实时生成的可以交互的虚拟物体或信息。事实上,VR 和 AR 技术早在数年前就崭露头角,但当时在关键技术上仍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满足医疗健康应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涉及到临床辅助或疾病治疗及康复这样的医疗核心领域需要面对各种严苛监管,以及长时间的研发和临床试验。经过几年时间的潜心发展,XR+医疗已经在疾病治疗及康复等医疗的核心领域获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恰逢数字疗法的崛起,这种结合也在 2022 年结出新的果实。


除了 VR、AR,越来越多的数字疗法也在与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数字医疗技术结合。目前,可穿戴设备已经可以持续以医疗精度监测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体征信号,通过这些数据的应用挖掘、训练得到人工智能算法;反过来,人工智能又可以为患者获医生提供相应的辅助手段。结合两者的数字疗法可以更好地实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END



文章来源:动脉网

慎重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学习交流,文中观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疑问,请及时联系。


我要咨询

您有任何疑问或者需求都可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任何建议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